金壮龙在全国船舶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昨天,张相木同志代表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作了一个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船舶工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对如何推进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了具体部署,我都赞成。会议期间,有六个单位作了大会发言,交流了他们的经验和体会,使代表们深受启发。各有关方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金融机构、高校、船级社、行业协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导莅临会议指导。刚才,张昭福副省长、财政部陆素娟副司长的讲话,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船级社同志的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新世纪以来船舶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六年,是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中非常不平凡的六年,是发展最快最好的六年。 六年来,我国船舶工业造船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造船大国。  

  

  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船舶工业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造船能力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10~20万吨级造船设施已由2座增加到6座,30万吨级船坞由2座增加到8座。二是新船型开发实现了重大跨越。过去我国主要建造中小型散货船,目前我国三大主流船型均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市场占有率已位居世界第二,并已进入LNG船、豪华客滚船、FPSO、深海半潜式平台等高端产品市场,中国造船质量获得世界认可,客户群已从以中小船东为主转变为主要面向世界知名船东,客户信任度明显增强。三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骨干船厂生产效率与日韩的差距已从原先的8到10倍缩小到目前的4倍左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69点提高到159点,劳动生产率由不到4万元/人年提高到12.7万元/人年。

  新世纪以来,中国造船业高速发展,造船产量大幅超过欧洲造船国家的总和。目前中国占世界市场份额已从6%提高到22%,有3家船厂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15家船厂进入前50强。2006年我国承接新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占世界市场份额超过30%,今年上半年又突破了40%,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突破1亿载重吨,居世界第二。  

  

  成绩是前所未有的,成绩的取得也是来之不易的。船舶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对船舶工业给予了倾心关注。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就明确提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江泽民同志对船舶工业提出了“面向世界,开拓前进,努力发展船舶工业”的指示。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船舶工业的重视和支持更是前所未有。国家“十一五”规划将船舶工业作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明确提出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船舶工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视察船舶企业,并提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船舶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船舶工业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全国几十万造船人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两大集团公司近年来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力度,在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树立了中国船舶产品的国际品牌形象,带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地方造船企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规模、产量和效益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对船舶工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加,为船舶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船舶工业能够取得辉煌的历史成就,船舶行业管理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国家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船舶行业管理部门通过与国家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研究落实有关支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完善发展环境,规范产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国务院赋予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职能,2004年设立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全国27个省市明确了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体系。 各地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围绕行业标准、行业监督与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

  借此机会,我代表国防科工委向全国船舶工业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向国家有关部委、金融机构、各地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

  

  船舶工业是军民结合型战略性产业,是为水上交通和海洋开发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船舶工业是军民结合型战略性产业,是为水上交通和海洋开发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船舶工业,对于保障海防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新世纪新阶段,船舶工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形势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当前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带动了海运贸易量的增长,世界船舶工业总体兴旺的大趋势不会出现根本性改变。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十一五”期间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经济将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吸收或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将更为便捷,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将拉动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对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储备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内航运和造船市场需求将持续兴旺。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船舶工业必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向更高的目标阔步迈进。

  

  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是新时期船舶工业的中心任务。要实现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和技术升级,努力实现四个新的跨越:一是造船总量与经济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力争有五家以上造船企业入围世界造船前十强。 二是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一。三是船舶工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造船效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管理水平和本土化配套能力显著增强,能耗物耗大幅降低,经济效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风险,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可能增强、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存在,船市调整压力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国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新时期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必须加快推进战略转型,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切实促进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战略转型是适应船舶工业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经过“十五”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已经从规模快速扩张期进入到素质全面提升期,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时期新阶段,设施能力和规模对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度将明显降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等内在素质对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将更为显著。要实现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继续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

  

  实施战略转型是适应产业发展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需要。近几年在国际造船市场高度兴旺的时期,市场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造船能力上,谁能够提供更早的船位,谁能够更快地交船,谁就能赢得先机。但是随着世界范围的大规模能力扩张和船市调整压力的逐步加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竞争的焦点也将由产能和规模转向核心竞争力。实施战略转型是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重要举措。

  实施战略转型,是在探索和把握世界造船业发展规律和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实现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

  

  实施战略转型,就是要把发展的方向从主要追求做大向全面推进做强转变。发展的重心从主要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的途径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数量扩张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效率转变。发展的内容从以发展造船为主向统筹造船、配套、海洋工程装备协调发展转变。真正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三、为全面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未来五到十年船舶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未来五到十年船舶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科技进步从跟踪模仿型转向发展创新型,竞争手段从低劳动成本竞争型转向质量品牌竞争型,努力开创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新局面。

  

  为全面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在准确把握船舶工业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和切实推进船舶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发展“低消耗、高效率、节约型”的造船经济作为基本方向,彻底摒弃那种不讲成本、不讲代价,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思维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船舶工业。 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船舶工业。要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先进造船能力比重。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行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生产,消除无效劳动和资源浪费。要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转变发展观念,更新发展思路,彻底转变引发粗放增长的动力机制。要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严格技术标准,提高市场准入水平,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办法,使粗放发展的企业受到制约。

  

  二是要全面实施船舶工业各项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制定,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是未来十年指导船舶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对“十一五”期间船舶工业发展的引导,更好地贯彻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国防科工委又先后制定颁布了《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 这些规划分别对船舶工业“十一五”的总体发展及其在科技发展、配套业发展和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船舶工业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落实规划要求,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规划目标。当前,规划外造船项目大量上马、外资无序进入等问题相当严重,要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造船能力的过快扩张和外资的无序进入。 当前,规划外造船项目大量上马、外资无序进入等问题相当严重,要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造船能力的过快扩张和外资的无序进入。

  

  三是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技术升级。在现阶段,要把自主创新的重点放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要充分发挥科技先导、科技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要突出国家的战略需求,要瞄准国家战略物资运输能力和安全对船舶科技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大规模、全方位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提供技术支撑。 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要突出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要着眼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环节,全面强化产业发展核心技术。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要突出先进性和前瞻性,紧跟当今世界船舶科技发展方向,增加技术储备,为构筑船舶工业中长期优势提供技术支撑。要把实施重大创新项目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以局部跃升带动整体跨越。要加强军民统筹与协调,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有效互动的协作机制,推动军民科技有机结合,互促发展。

  

  四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我国船舶行业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机制发展要求的船舶工业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船舶工业投资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新型投资体制。吸纳社会资本、其他行业资本投资船舶和船用设备研发与制造,充分利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发展船舶配套业。鼓励钢铁等上下游企业投资入股造船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战略联盟。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做大做强。一方面利用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平台提升融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行业内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随着近年来造船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开始出现人才紧缺的问题,出现企业间人才争夺的情况,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和结构都难以满足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依托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强职工的在职培训和教育。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创新型科技人才、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梯队。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鼓励企业多渠道、多方式聘用和使用人才,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六是要“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船舶工业。要高起点、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日、韩、欧等主要造船国家的对话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发挥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大海事协调机制和协会、学会、船级社等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规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船用设备生产企业和营销服务网点,推动我国船舶配套企业融入全球采购、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开展高起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更新换代,保持与世界同步。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船舶工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面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新局面,以新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返回